HackerNews 热门故事摘要

最后更新时间: 2025-10-16 02:20 (北京时间)
第 6/10 页,共 10 条

Why Is SQLite Coded In C

文章摘要

这篇文章阐述了SQLite选择使用C语言实现的原因。主要内容包括: 1. C语言的四大优势:高性能(接近硬件)、兼容性好(几乎所有系统都能调用C库)、依赖少(仅需少量标准C函数)、稳定性高(成熟可靠的语言)。 2. 解释为什么不使用面向对象语言:会限制调用方语言选择,且面向对象不是唯一有效的设计模式。 3. 说明不使用"安全"语言(如Rust/Go)的原因:SQLite经过20多年测试已足够可靠,且C语言允许更精确的内存控制和错误处理。 文章强调C语言是实现SQLite这类底层库的最佳选择,目前没有改用其他语言的计划。

评论摘要
主要讨论点:[SQLite为什么选择使用C语言而不是Rust或其他现代安全语言,以及是否应该重写SQLite] 不同观点: • **历史与稳定性观点**:SQLite在C语言中已经存在多年,经过大量测试和优化,代码质量高且稳定。重写可能引入更多错误,且维护者熟悉C语言(如[jasonthorsness]、[saalweachter])。 • **工具与测试限制**:C语言允许100%分支测试覆盖,而安全语言的边界检查会阻碍这一点(如[sema4hacker]、[vincent-manis])。 • **性能与兼容性**:C语言在性能和跨平台兼容性(尤其是嵌入式设备)上表现优异,Rust尚未完全证明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如[matt3210]、[DarkNova6])。 • **安全语言的替代方案**:使用Fil-C等工具可以在不重写的情况下实现内存安全,且覆盖系统调用层(如[pizlonator])。 • **Rust的潜力与新兴项目**:尽管SQLite可能不需要重写,但新兴项目(如DuckDB)或SQLite的Rust实现(如Turso)展示了Rust的潜力(如[wodenokoto]、[slashdev])。 补充讨论: • **争议焦点**:是否值得为“已完成”项目(如SQLite)投入资源重写,还是应专注于新项目(如[Havoc]、[mikece])。 • **语言选择的其他考量**:C语言的通用库特性(易于被其他语言调用)和团队熟悉度也是重要因素(如[mikece])。 • **Rust的局限性**:部分用户希望Rust开发者能更透明地讨论语言的不足(如[jokoon])。

Can we know whether a profiler is accurate?

文章摘要

这篇文章讨论了Java采样分析器的准确性问题,指出采样本身会影响程序性能(观察者效应),导致难以获得真实性能数据。作者提出了通过精确减慢程序运行速度的方法来验证分析器的准确性:理论上程序各部分耗时比例应保持不变,若分析器报告的比例变化则说明不准确。实验显示不同分析器(如async-profiler、JFR)的表现差异很大,部分无法正确识别人为制造的耗时变化。这种方法为评估分析器准确性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技术细节已在论文中发表。

评论摘要
主要讨论点:[分析性能分析工具(profiler)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问题] 不同观点: • **hinkley**:认为性能分析工具普遍不准确,主要原因包括: - 工具本身会改变系统行为(observer effect)。 - CPU缓存、分支预测和语言/库的摊销活动(如内存碎片整理、垃圾回收)导致某些操作被错误标记为性能瓶颈。 - 缺少对调用次数(invocation count)的关注,而这可能是优化的重要线索。 - 建议开发者不应依赖可视化结果,而应关注异常数据(“reading the tea leaves”)。 • **comex**:提出替代方案,认为某些硬件功能(如Intel和Apple CPU的“processor trace”)可以提供更准确的指令级历史记录和时序信息,且对系统影响较小: - 强调硬件支持的跟踪功能优于传统分析工具。 - 需处理大量数据,且依赖特定CPU型号。 补充讨论: • **satisfice**通过Borland Profiler的案例补充了工具不可靠的实际影响: - 测试不严谨导致工具输出结果系统性偏差(每项测量误差达0.25秒)。 - 反映测试过程中仅关注形式(如输出为数字)而忽略实质验证的普遍问题。 争议焦点: • 传统分析工具是否值得信赖(hinkley的全面否定 vs. comex的硬件解决方案)。 • 测试方法论的重要性(satisfice指出测试漏洞会放大工具缺陷)。

What do Americans die from vs. what the news report on

文章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美国主流媒体报道的死亡原因与实际死亡数据之间的巨大差距。研究发现,心脏病和癌症占实际死亡人数的56%,但在媒体报道中仅占7%;而谋杀和恐怖主义等罕见但戏剧性的事件虽然实际占比很小,却占据了超过一半的媒体报道量。研究还发现,尽管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福克斯新闻网在政治立场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对死亡原因的报道比例却高度相似。作者指出这种媒体报道的失衡容易误导公众认知,建议读者保持警惕。

评论摘要
主要讨论点:新闻报道的选择性报道及其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不同观点: • **新闻选择性报道的普遍性与影响** - jedberg和mk_chan指出新闻倾向于报道“流血事件”和本地化内容,导致信息片面化,认为新闻并非“完整真相”。 - mk_chan补充说新闻生产者通过筛选内容最大化受众覆盖,可能导致误导。 • **新闻价值的争议** - tptacek和kube-system认为新闻关注异常事件是合理的,因为其社会影响更大(如暴力犯罪和恐怖主义)。 - kube-system强调新闻的目的是报道异常事件,而非日常生活的普通事件。 • **统计数据与新闻报道的脱节** - daft_pink和aeternum提出新闻报道与死亡统计数据不符,认为媒体应关注对年轻人影响更大的风险(如车祸、自杀)。 - aeternum建议用“预期寿命损失”加权统计数据,更准确反映社会影响。 • **新闻的误导性与公众认知** - B-Con和neuralRiot指出新闻倾向于报道罕见事件,导致公众对实际风险认知偏差(如鲨鱼攻击与心脏病)。 - d_burfoot以车祸为例,批评媒体未足够关注实际高风险领域(如自动驾驶技术)。 • **新闻的责任与科学传播** - susiecambria批评媒体未充分报道重要公共卫生议题(如乙肝疫苗),认为公众因信息复杂性和有限带宽难以正确理解。 - exabrial提到癌症报道的科学性不足,缺乏普遍有效的预防建议。 补充讨论: - **争议焦点**:新闻报道是否应更平衡地反映统计数据,还是应优先关注社会影响大的异常事件。 - **讨论关系**:部分评论(如aeternum与daft_pink)互相补充,强调统计数据需结合年龄和社会影响;其他评论(如tptacek与jedberg)则直接对立,争论新闻的选择性是否合理。

You are the scariest monster in the woods

文章摘要

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人类才是最可怕的"怪物",而非人工智能(AI)。作者认为人们不应过度担忧AI本身,而是要警惕人类如何利用AI技术。人类历史上一直在追求权力、控制和剥削,AI只是赋予了人类更强大的工具。作者强调AI是人类主动创造的,我们有责任控制和规范其使用,而不是假装无能为力。真正的威胁始终来自人类自身,而非技术工具。

评论摘要
主要讨论点:[人工智能(AI)和人工通用智能(AGI)的可能性、威胁以及人类与AI的关系] 不同观点: • **AI和AGI的可能性** - myrmidon认为AI的发展是必然的,因为人类认知本身就是进化的产物,硅基智能完全可以达到类似结果。 - gota虽然对LLMs能否通向AGI持怀疑态度,但认为完全否定AGI的可能性过于绝对,指出不同生物(如乌鸦、章鱼)的智能架构差异暗示了多样化的智能形式。 - ImPleadThe5th则批评科幻文化对技术发展的过度影响,认为AGI并非必然。 • **AI的威胁** - myrmidon和raldi认为AI一旦具备决策能力(如通过联网),其威胁将难以控制。 - woeirua认为核战争等现实威胁比尚未实现的AGI更紧迫。 - Insanity和Timsky认为当前LLMs并非真正智能,AGI的威胁还很遥远。 • **人类与AI的关系** - olooney强调人类的核心优势是协作能力,建议将这种能力应用于与AI的合作。 - us-merul和bilater指出人类可能利用AI作恶,但也可能带来巨大好处。 - JonathanRaines和kazinator认为AI可能超越工具范畴,成为具有自主性的威胁。 补充讨论: - **争议焦点**:AI是否具备或未来是否会具备“自主性”(agency)。支持者(如myrmidon、kazinator)认为技术进步将使其不可避免;反对者(如Timsky)认为当前AI仍依赖人类输入且无法解决逻辑矛盾。 - **其他讨论点**: - 人类协作与AI治理的潜力(olooney)。 - 科幻文化对技术预期的潜在误导(ImPleadThe5th)。 - 非感知智能(non-sentient intelligence)的当前危险性(abbycurtis33)。

CSS for Styling a Markdown Post

文章摘要

本文介绍了如何为Markdown生成的网页内容添加样式。主要内容包括: 1. Markdown的优势及其在网站开发中的应用; 2. 两种主要样式处理方法:使用现成CSS框架(如Tailwind Typography)或自定义CSS; 3. 详细讲解了如何为各种Markdown元素(段落、标题、图片、列表、引用等)编写CSS样式; 4. 提供了具体的样式代码示例,包括容器宽度控制、间距设置、图片适应和引用样式等; 5. 强调了保持网站整体设计风格一致性的重要性。

评论摘要
主要讨论点:[如何有效地为Markdown生成的HTML元素编写CSS] 不同观点: • **Brajeshwar** 建议使用无类CSS(Classless CSS)来为Markdown生成的HTML元素编写CSS,这样可以保持CSS文件的小巧,甚至可以嵌入HTML中。他推荐了一些资源如。 • **Gualdrapo** 认为文章中同时针对``和``元素是多余的,只需要针对``元素即可,因为``必须包含一个``节点。 • **chrismorgan** 对文章的CSS建议提出了多方面的批评: - 认为文章中提到的“CSS变量”是错误的命名,应为“CSS Custom Properties”。 - 反对使用`ui-sans-serif`和`system-ui`字体,建议使用`sans-serif`或特定字体如`"Source Sans Pro"`。 - 认为`line-height: 1.75`过大,建议不超过1.5。 - 对`overflow-wrap: anywhere`的应用范围提出质疑,认为应更广泛地应用于正文文本。 - 对`object-fit: scale-down`的必要性提出疑问,认为`height: auto`已足够。 - 对列表的样式(如`margin-left: 1em`)提出批评,认为语义上使用`padding-inline-start`更合理,且建议使用更大的值如1.5em。 - 指出CSS注释应使用`/* … */`而非`//`。 - 反对使用`!important`,认为应通过配置解决问题。 - 对代码块的样式提出批评,认为样式应用不够细致。 补充讨论: • **webprofusion** 提到使用了作为参考。 • **ggm** 询问是否有Markdown元素与CSS渲染的对比示例,并提到是否可以调整变量。 • **bryanhogan** 感谢反馈并希望获得更多改进建议和相关资源链接。 争议焦点: • CSS的最佳实践(如字体选择、行高、列表样式、代码块样式等)。 • 是否需要在CSS中使用`!important`。 • 如何正确命名和使用CSS Custom Properties。

Surveillance data challenges what we thought we knew about location tracking

文章摘要

这篇文章揭露了监控公司First Wap通过其手机追踪软件Altamide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监控的行为。调查基于一个包含150万条记录的数据库,涉及160多个国家的1.4万个电话号码。该公司高管被记录向受制裁的个人和私营矿业公司推销该软件,用于监视环保抗议者等目标。调查显示,监控工具不仅被政府用于打击犯罪,还被广泛滥用,挑战了行业声称的“监控主要用于合法目的”的说法。超过70名记者参与了此次调查,采访了100多名受害者及前员工。

评论摘要
主要讨论点: 技术监控的合法性、动机及其潜在滥用,特别是SS7协议的漏洞和Flock摄像头的使用。 不同观点: • **技术监控的根本动机问题** - malwrar认为记者应探究为何允许此类技术存在,而非仅关注滥用案例。 - 以奥巴马为例,说明领导人因安全责任而对监控技术产生依赖,忽视潜在滥用。 - 呼吁报道应聚焦如何平衡监控的益处(如追查罪犯)与风险(如隐私侵犯)。 • **SS7协议的安全漏洞** - janwillemb和sciencejerk指出SS7协议的固有漏洞(如未验证的通信请求、伪基站攻击),使其易被滥用。 - walterbell批评美国监管机构对SS7漏洞修复的拖延和依赖自愿合规的无效性。 • **监控公司的数据管理问题** - nostrademons讽刺监控公司自身存在安全漏洞(如开放S3存储桶),导致敏感数据泄露。 - kklisura建议建立类似HIBP的查询平台,供公众检查个人数据是否被监控。 • **隐私与技术的对立** - titzer支持斯托尔曼的观点,主张所有涉及隐私的设备和技术应完全开源以保障透明性。 - yupyupyups指出欧洲通过法律强制将SIM卡与身份绑定,导致普遍追踪。 补充讨论: - **争议焦点**:监控技术的必要性与其对隐私的侵犯之间的平衡(如malwrar与监管拖延的批评者之间的分歧)。 - **技术细节**:dogman144补充了通过移动设备ID与广告数据交叉引用的监控手段,扩展了讨论的技术维度。 - **政治与商业目标**:Tenemo对非政治人物(如Netflix制片人)被监控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引发对监控范围过广的担忧。

Show HN: Kexa.io – Open-Source IT Security, Compliance and AI-Powered

文章摘要

无法获取文章内容

评论摘要
主要讨论点:[关于Kexa项目的信息分享和资源提供] 不同观点: • [第一种观点]:用户kexaproj分享了Kexa项目的官方网站链接,旨在提供更多关于项目的信息。这是一种主动推广的行为,试图吸引潜在用户或开发者访问官方网站以获取详细信息。 • [第二种观点]:同一用户kexaproj进一步提供了项目文档的链接,其中包含结果示例和快速运行示例,旨在帮助用户更快地了解项目的实际应用和效果。这是一种技术支持的延伸,可能针对那些希望快速上手或评估项目的用户。 补充讨论:[其他值得注意的讨论点] • 争议的焦点:虽然这两个评论都是来自同一用户,但它们展示了不同的推广策略:一个是提供基本信息(官网),另一个是提供具体的技术支持(文档)。这种分层的信息提供方式可能会更有效地吸引不同类型的受众。 • 讨论关系:第二个评论是对第一个评论的补充,提供了更具体的技术资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链,从概述到实际操作。

Zoo of array languages

文章摘要

这篇文章介绍了多种数组编程语言(array languages)及其核心功能,主要聚焦于K语言及其变体的语法和运算符。文中列举了K语言的基本运算符(如加减乘除、比较、逻辑运算等)和高级功能(如条件判断、循环、类型转换等),并对比了不同语言(如APL、BQN、J等)的特性。此外,还展示了K语言的代码示例和交互界面设计,突出了其简洁、高效的数组处理能力。

评论摘要
主要讨论点:[数组语言的特点、学习体验、应用场景及优缺点] 不同观点: • 数组语言的独特性和趣味性 - gcanyon提到J语言的表达力强,特别是隐式表达式和函数幂等概念 - thristian赞赏Lil语言的简洁性和向量化操作(如音频生成示例) - feraloink对APL的视觉键盘表示兴奋 • 学习曲线和实用性争议 - seanhunter分享kdb/q首次编写即成功的惊喜体验 - thristian承认APL/K的难度,但认为Lil提供了折中方案(支持过程式代码回退) - graboid质疑用户自定义长函数名与符号混合时的美观性问题 • 生态与资源缺失 - marcentusch和ludsan指出缺少Jtye/K和Uiua的示例/资料 - srean提到遗漏Nial语言 - Pompidou推荐APL Wiki和Reddit社区作为学习资源 补充讨论: - 性能争议:bee_rider提问数组语言在性能上是否可与C/Fortran竞争(未直接回答) - 语言归属争议:JoshGG认为MATLAB属于数组语言(未引发反驳) - 作者疑问:nathell询问文章是否由Arthur Whitney撰写(未确认) - 新手兴趣:mirawelner表达了对数组语言的新奇感和学习意愿

Printing Petscii Faster

文章摘要

无法获取文章内容

评论摘要
主要讨论点:[在老旧计算机系统(如C64、DOS、Minitel终端)上优化图形和文本显示的技巧和方法] 不同观点: • [BLOAD方法]:1313ed01提到在DOS系统中使用BLOAD命令直接将二进制文件加载到显卡内存,以提高图形显示效率。但指出在C64上BLOAD可能不适用或速度较慢,因为C64的磁盘读取速度较慢。 • [优化绘制调用]:dobin分享了一个优化Minitel终端绘制调用的方法,通过缓冲区和数组来优化绘制序列,显著提高了在低速波特率下的显示效率。 • [Petscii和汇编优化]:dusted介绍了在C64上使用Petscii和汇编语言优化图形显示的方法,通过预渲染幻灯片并快速复制到VIC内存,实现了在一帧内完成整个屏幕的绘制。 • [BASIC优化技巧]:mkesper指出在BASIC中,打印整行比循环Poke字符更快,并提到可以使用控制字符字符串模拟curses定位,同时推荐使用精确的模拟器进行测试。 补充讨论: • [争议焦点]:BLOAD在C64上的适用性和效率存在争议,1313ed01认为可能不适用或速度较慢,而mkesper则提供了其他优化方法。 • [工具和资源]:讨论中提到了多种工具和资源,如Raquel Meyers的Petscii艺术、BLUE Book、C64模拟器等,为相关技术提供了参考。

Preparing for AI's economic impact: exploring policy responses

文章摘要

这篇文章探讨了人工智能(AI)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及政策应对措施。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其对劳动力市场的潜在影响(如就业替代、工资变化等)存在不确定性。文章提出了三类政策建议以适应不同经济情景: 1. **通用政策**:包括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简化基础设施审批流程等,适用于AI影响较温和的情况。 2. **中度加速情景政策**:如为失业工人提供财政支持、征收自动化税以补偿负面影响。 3. **快速变革情景政策**:如设立主权财富基金让公民分享AI收益、探索新政府收入来源等。 文章强调需提前讨论政策工具,并结合专家意见提出具体建议,如通过税收激励保留员工、改革职业培训补贴等。这些方案旨在促进研究和辩论,而非企业立场。

评论摘要
主要讨论点:[AI政策制定的方向及其社会影响] 不同观点: • [danpalmer]:AI政策应关注负面结果而非AI本身。他认为许多AI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如歧视、虚假新闻等)早已存在且非法,政策应聚焦于这些结果而非技术实现。 • [robbrown451]:质疑“技能提升”的可行性,认为大部分工作(包括体力劳动)的认知部分将被AI取代,机器人技术也将快速发展。 • [notatoad]:支持对AI公司征收重税,认为这是解决未来收入不平等的一种方式。 • [intended]:对“技能提升”持悲观态度,指出免费在线课程的低完成率,认为大多数人缺乏时间和资源学习新技能。 • [AndrewKemendo]:认为当前AI发展(如LLM)并非终点,未来AI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将对社会产生更大影响,且全球技术治理面临挑战。 补充讨论: • [争议焦点]:政策应聚焦AI技术还是其负面结果?(danpalmer与其他隐含支持技术监管的评论者) • [其他讨论点]:AI公司的动机是否可信(MatekCopatek、mjbale116)、未来税收模式(notatoad、watwut)、AI泡沫风险(musicale)及监管捕获(swoorup)。 • [讽刺与质疑]:多篇评论对AI公司的政策提议持怀疑态度,认为其背后可能隐藏自利动机(如watwut指出税收提议偏向富人)。